3
4
10
新手上路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3]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4]
《黄帝素问》,原本残阙,王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故贯通三才,包括万变。 《素问》《灵枢》皆托之黄帝,张氏据此为黄帝时已有宦者之证,余则转以此语决其非上古之书也。
现存《素问》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5]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约在先秦至西汉间。[6]
此书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许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的,故非出自少数人之手,也非成书于某一时代。 (《灵枢》)实为唐王冰所伪托。[7]
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 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代的人……(节制,现代人放纵)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意思是寿与天齐,不老死),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关于古人长寿之说……在大量历史事实面前,上述观点已被证实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19]
人有三百六十节[20],偶天之数也。[21][22]
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5]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30]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其可為量度乎。 歧伯答曰︰其可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量度刺乎。審切循捫按。……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31] (白话)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麽缘故呢?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32] (白话) 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
脉者,血之府也。[33] (白话)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34]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云气,人有卫气。[19]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37] 风吹伤人,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风吹的气藏在人的皮肤之间,又通不过去,又外泄不了;风善于行动而常变向,人的腠理(皮肤内的肌肉连接处,《黄帝内经》认为这里能通风)打开则让身体受寒,闭合则让身体受闷热,受寒使人食欲不振,发热使肌肉减少,所以使人突然怕冷发抖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38] 风吹人使百病生长,如今风寒吹人,使人毫毛直竖,皮肤闭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出汗解决;如果风寒入于经络(血管),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炙、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发生胁痛、吐食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时治疗,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自然界的八个方向吹来的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东风生于春季,病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在藏:秋季邪气伤人,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在四肢。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愓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因鬼神之事乎。 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39]
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
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每天早晨当太阳刚出来时,面向东方,吸一口“日华”之气,用冷水和气送下一丸),服十粒,无疫干也。
如知之的确,可对君言,知之不确,须待参考,何得不知妄对,遗祸后世?……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千百年后岂无知者![34]
使用道具 举报
1
2
7
5
0
56
109
注册会员
50
101
49
100
61
122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