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4|回复: 30

游戏的确可以玩,但“吃鸡”和“王者荣耀”我真的建议你不要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0-26 18: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又聊回游戏,趁着暑假还没正式开始,我想谈谈最近本人关于游戏成瘾机制的一些思考。
今天取得这个标题不是很讨巧,可能会不受部分游戏玩家的待见,但今天这篇文章里,我想到了一些新的东西,相信会给大家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带来帮助。因此,我还是希望广大游戏玩家先别骂街,耐心看完再思考一下再评论。
相信关注我们这个专栏的朋友们,应该曾经在这个专栏里看过一篇文章:
也是我本人写得一篇关于游戏成瘾和青少年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文章,在去年的这篇文章里,我给游戏小小的“洗了个地”,把孩子玩游戏的原因归结到了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转而向游戏世界寻找寄托。
这个原因不能说不对,但却片面的看待了游戏成瘾这个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并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相反,不少负责任的家长都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陪伴孩子成长,带孩子去旅游,去看剧,去体会生活和世界。
然而即使这样用心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还是难免会沾上这样两款游戏:



《和平精英》又称“吃鸡”一款TPS大逃杀游戏



《王者荣耀》,一款5V5多人竞技MOBA游戏

这两款游戏,作为学生几乎不可能不碰,而一旦碰上,又极容易上瘾。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想建议各位,玩游戏可以,但这两款游戏(包括同类型的LOL、以及其他竞技类游戏,都不推荐去玩),最好还是不要继续玩了。如果各位家长的孩子也有在玩这两款游戏的,强烈建议你们及时对孩子做出引导,转移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让TA对别的东西感兴趣,放弃这两款游戏(具体操作方法文末再谈)。
<hr/>一、进化心理学—雄性竞争

其实雄性动物之间互相竞争这在自然界算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高等动物,鸟类、爬行类、哺乳类都会出现雄性为了争夺配偶而产生竞争。
比如狮群中,雄狮会为了争夺母狮群而展开惨烈的厮杀;食草的麋鹿、大象也会在发情期用各自的鹿角和象牙进行角斗,胜者获得雌性的交配权,败者则失去延续自己基因的机会。
人类虽然早已从非洲大草原中走出来10万余年,并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和相对稳定的婚姻制度,但刻在基因里的竞争本能,却不会因为文明的发展而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男人比女人更有攻击性,更容易沉迷于竞技运动和竞技类游戏。
因为男人比女人更需要竞技,竞技是男人的本能。(两女生抢一个男朋友是极少数的个例,因此不再引申讨论)
当然,竞技活动不是只有《王者荣耀》和“吃鸡”,事实上电子游戏还是最近这20年来才逐渐走向了“竞技”的道路,在20世纪末,几乎找不出特别成气候的电子竞技游戏。
除了电子游戏,几乎所有的运动也都是往竞技方向发展的,篮球、足球、网球等等,对抗性的运动游戏往往也是男性比女性参与的更多,更沉迷(相反,评分型的运动男性就参与的不多,比如体操和跳水)。



棋类运动也是竞技,所以女棋手很少,男棋手多

而相比于男性,女性则更喜欢参与一些团体合作的活动,例如唱歌跳舞(时下流行的女团,男团,不管是男团还是女团,其受众多为女性)、野营郊游等。
而《王者荣耀》和“吃鸡”则几乎是完美的竞技活动。
首先,入门门槛极低,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点,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参与到一个多人竞技活动中去(其实也有很多入门门槛高的游戏,比如“使命召唤”、“战神”等,玩这些游戏的一个好处就是,他们都需要对应的游戏主机才能去玩,没有相应的设备就无法获得其应有的游戏体验,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环节的父母,就可以借助控制这些游戏设备来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情愿给孩子买个游戏机,让他去玩游戏机,也比让孩子玩手游要好得多的原因。手游太难控制了)。这样的便利性和便捷性相对于传统的足球篮球等运动来说要方便太多了。况且这些游戏都是免费玩的,怎么可能不吸引男性玩家呢?
其次,游戏本身为了提高玩家的体验感,推出了“天梯”、“排位”等排名系统,引发了玩家本身争强好胜的“好斗心”。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男孩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痴迷一两项竞技运动,因为是远古时期我们争强好斗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基因必然会表达出来的性状。
只是恰巧有些男孩儿痴迷的是游戏,恰巧这个游戏又是《王者荣耀》或“吃鸡”,于是这便成为了一个“青少年心理问题”。
<hr/>二、即时反馈与“心流”

“即时反馈是在意识中创造秩序,强化自我结构”,也就是说,年轻人想要成长进步,就得寻找即时反馈。
                                                                                  ——《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心流”是个心理学概念,它有点像医学上的“吗啡”、“多巴胺”等精神刺激物质,会给人带来很强的愉悦感、自信感。但获取“心流”的方式却各有千秋。比如说,我们也可以通过运动来达到使大脑分泌“多巴胺”的目的,但这没有不健康的地方。但如果通过吸毒来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进而获得愉悦感,这就很糟糕。
“心流”同样也是如此,除了打游戏,其实还有很多获得“心流”的方式,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看一本好书、或者掌握一项新的烹饪技能,这些都可以给人带来“心流”。然而在所有的方式中,游戏,无疑是最危险,也最没有现实意义,并且被社会大众所诟病的一种方式。
关于“心流”的详细论述,我们在本节的后半段继续讲,现在先讲讲获得“心流”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即时反馈。
人类的任何与世界交互的行为,都会获得客观世界给我们的反馈。也正是因为这些反馈,我们获得了种种条件反射,学习了一项又一项技能,最终得以成为智能生物。
但所有事情的反馈都是当下就出现的吗?
不见得。
上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研究者在实验结束后又分别对延迟成功的孩子和不成功的孩子分别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成功延迟自己对棉花糖欲望的孩子,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取得杰出的成就。
这就是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这个实验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所产生的反馈,往往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延时”。同样,你今天所做的努力,不一定今天就能看到成果,可能要等到10年后才会有人发现你的成果。
那么,有多少人会愿意为了10年后(也有可能活着的时候你都看不到自己成果斐然,像文森特·梵高就是如此)的成果在今天就牺牲自己的时间和闲暇,去做出努力呢?
但在游戏的世界里,任何事都可以获得立即的反馈,杀死一个“野怪”就能获得经验和金钱奖励,打赢一盘比赛,就能获得积分和同伴的吹捧赞许。这些就是”即时反馈“,也就相当于不用等研究人员进门,就可以直接获得2颗棉花糖。



排位系统:每胜利一局,排位就会上升,下一局就会匹配到水平更高的对手



难忘的五杀的快感吧,十几分钟游戏就能获得人生巅峰的快感,谁能抵挡?

这种简单快速的“即时反馈系统”的存在,吸引了大量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进入游戏的世界寻找成就感。
除了“即时反馈”,在进行电子竞技游戏时,还有另一种心理快感也极其容易获得——心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过这样一种感觉,当自己在完成某个任务时,进入了绝对自信的状态,虽然任务很难,但你心里清楚的知道,你擅长这个任务,你在做这个任务的时候得心应手,如蛟龙入海,如鲲鹏展翅,除了自信,甚至有点小骄傲。这时你会废寝忘食,心无旁骛的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任务上,这时,你就达到了“心流”状态。



心流既需要任务难度高,又需要自身对任务很擅长,即体验一种自己能力达到极限发挥的自信感。

一个典型的“心流”场景就是赛车,几乎每个赛车手在赛车场上都会或多或少的进入心流状态,让自己的眼脑身体和自己所操控的高速奔跑的赛车融为一体,进入一种对其他刺激都毫无反应的专注、自信的状态。
除了赛车,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其他场景可以让我们获得“心流”感,比如讲课、烹饪、进行一场棋类比赛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心流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增加我们自我觉察的能力。
然而,当“心流”轻而易举的在电子竞技游戏中可以反复获得时,游戏玩家就有点像在吸鸦片,会为了获取“心流”而反复玩游戏,直到体验到这种无与伦比的极限自信感为止。



焦灼对抗的局面最易获得“心流”,会使游戏双方“杀红眼”,不争出成王败寇绝不罢休

<hr/>三、“赌徒心态”与成瘾

在讨论完了“竞争本能”与“心流”之后,我必须抛出两个假设,在此假设的基础上,我就能完整的告诉大家,网络游戏究竟是怎么使我们成瘾,难以自拔的。
这个假设其实几近等于废话:所有的游戏玩家玩游戏都是为了体验胜利的快感,没有人是冲着被虐菜的感觉来玩游戏的。
虽然这个假设可提可不提,但没有这个假设,也就没有第二个推论了:在以获得“心流”为目的的前提下,所有人都希望和自己棋逢对手的对手鏖战一番后才获胜,虽然大家都不喜欢被虐菜,但大家也不会喜欢自己去虐菜。
然而,既然是竞技游戏,就会有输赢,一方赢了,另一方就会输,而在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输家必然不是惨败,否则双方都会觉得游戏太无聊,而难以获得“心流”。
但输家并不会甘心失败,输家会把游戏失败的原因做外归因,认为只是这一盘运气不好,匹配到的队友水平太差,或者在某一刻分神了,被对方偷袭才导致落败。总之输家一定会想翻盘,于是就会开启下一盘游戏,如果下一盘游戏恰好又输了,那就再来一盘,直到打赢为止。
这样,在我们不打游戏的人看来,输家这一方就“打游戏成瘾”了。
其实游戏最使人上瘾的部分并不是获得胜利,也不是获得即时反馈(当然,获得积分奖励和道具奖励等即时反馈也很爽,常常会鼓励玩家下次再玩),而是“差一点就胜利”的感觉。
我们姑且称这种感觉为“临界胜利心态”。
如果一个游戏太简单,玩家盘盘都会打赢,那么玩家很快就会感到无聊而抛弃这个游戏;而如果一个游戏太难,玩家感到自己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那么玩家也会抛弃这个游戏,不给自己找麻烦。
只有当一个游戏经常出现玩家感觉自己能赢,但这盘比赛就是还差一口气的时候,就会上瘾。因为玩家会期待自己下一盘游戏运气会好一点,能翻盘,获得胜利、体会胜利的快感。于是玩家就会一盘接一盘不停的玩下去,直到获得胜利为止。
另外,我也发现这种心态也经常会在赌徒身上出现。
当赌徒走上牌桌,一开始庄家总是会故意降低游戏难度,让赌徒赢上几盘,当赌徒逐渐进入“心流”,开始自信满满的觉得自己手气好,自己很厉害时,庄家就会微微的调整牌面,增加游戏难度,让赌徒开始输。此时的赌徒并没有意识到赌局已经向着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了,而是会开始外归因,认为只是这一盘运气差,下一盘应该就会翻盘,于是加码继续赌,庄家也会逐级调高游戏难度,赌徒越输越会觉得自己的霉运就快走完了,下一盘就可以翻盘,把之前输掉的筹码统统赢回来,于是加的筹码越来越大,直到全部输光,倾家荡产为止。
赌场上一掷千金,沉迷到无法自拔的赌徒往往就是因为抱有这种下一盘就能翻盘的心态,因此会不断的下注赌下一盘,以期翻盘。
故而,我也将“临界胜利心态”称为“赌徒心态”。



其实网络游戏成瘾和赌博成瘾原理相同,都是因为这种不服输的“赌徒心态”

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如“吃鸡”、“王者荣耀”等竞技类网游上。而麻烦的是,网络游戏公司比赌场的庄家更会控制玩家成瘾,因为只要适当的调控游戏的难度即可(即游戏公司如果想让你赢,则会给你匹配强的队友,如果游戏公司想让你输,让你一直玩下去,就会给你匹配弱的队友。又由于所有玩家的竞技水平都是有数据可查的,因此你是赢是输,还是“临界胜利”,某种程度上都是由游戏公司所控制的),所以没有自制力,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玩家极易在“竞技类”网络游戏中成瘾。
这也是网络游戏成瘾的普遍机制,如果一款游戏不具备让玩家体验“临界胜利感”的机制,那这款游戏几乎是不可能成瘾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赌博成瘾,有一小部分特殊人士,并不会陷在“赌徒心态”中无法自拔,他们往往会在赌局中保持理智,关注自己整体的收益,当赌局开始朝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时,他们就会及时止损,离开赌局,兑换筹码走出赌场。
这些不会因为赌博成瘾的人,我相信他们同样也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其他任何有输赢的游戏。



前段时间过世的赌王何鸿燊,就是个典型的不沉迷赌徒

为什么这些特殊的人能够及时止损,不沉迷于输赢,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赌桌呢?
真实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有个假说,暂时没有条件进行验证,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完形心理学里有个著名实验:完形优先效应实验



完形效应实验图形

这个实验一开始是用于阐述人的知觉体系中,“完形效应”的存在,在积极心理学浪潮出现后,心理学家发现这个实验也揭示了人会分成“关注整体”和“关注局部”两种思维模式。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张实验图形中,由三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应该和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配成一组,那说明你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偏向于整体认识,更加有大局观的;
如果相反,你觉得由三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应该和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配成一组,那说明你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偏向于局部的,你会更在意细节,而忽略事物整体的情况。
我感觉这恰好就和赌博以及游戏中的两种情况类似,沉迷的赌瘾患者,往往不会关注到整体的情况,即自己已经赢了多少钱,或者输了多少钱,而只会关注到自己上一盘差点就赢了,这一细节,然后这一盘一定要赢回来,于是继续赌博。
而不容易沉迷的赌徒则不会有这样的执着,他们会比较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整体收益,认识到赌局的走向和状况,因此会及时终止赌博,而不容易成瘾。
如果说成瘾的游戏玩家也是因为“赌徒心态”而成瘾,那么决定一个人会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必然也是“整体/局部关注”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了。



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玩家,可能大多数都是“局部关注”思维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网络成瘾的原因(假说),那除了把孩子送到杨永信“戒毒所”里去之外,还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控制成瘾的方法吗?
方法一我们在开篇就已经提过,从一开始就预防自己的孩子接触“电子竞技”的毒药,其实比“农药”和“吃鸡”更好玩的游戏有很多,只是他们都需要一些入门门槛,而玩过好游戏的孩子其实不太会看得上“农药”和“吃鸡”,就像吃过法餐的英国人必然会diss英国本土食物一样。



最近大火的switch游戏动物森友会,就能给孩子带来相对舒适的游戏体验

而作为家长,要想加强对孩子游戏世界的监管,一个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给孩子添置一些游戏设备,比如“switch”,在允许孩子玩游戏的同时,限制每周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而孩子在玩过好的游戏之后,也必然会对“电子竞技”中的打打杀杀产生免疫力,更不易接触“电子竞技”。
那么对于已经沉迷的孩子,家长又该如何处理呢?
很简单,承接住孩子输掉游戏时的挫败感,引导孩子去关注自己获胜时的感觉既可。当然这个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大多数家长都做不到,因为当孩子因玩游戏玩输了而脾气暴躁时,大多数家长都会感觉很烦躁,就开始数落孩子不好好学习,把精力都放在游戏上云云。孩子本来就在气头上,就很容易和家长吵起来,双方进入一个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于是产生了“青春期逆反”等家庭矛盾。
其实往往这种时候,家长只要说一句:“玩输了没关系,下次再赢回来就好了,玩输了也不代表你菜,你还是很厉害的。”就能抚平大部分孩子的愤怒暴躁情绪了。
所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永远是理解和陪伴,放到网游问题上也是如此。


PS: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专栏名字,关注一下我的专栏吧。
<hr/>因为这篇文章引来了不少争议,所以我想了下还是出来澄清下。
本人写此文的目的不是批判游戏,而是为不打游戏的人(家长还有女朋友)解释清楚游戏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物,以及为什么这样事物会牢牢抓着你们关心的人(孩子还有男朋友或老公)不放。
当然,有人也说了,我光提问题不提解决。的确如此,网游成瘾我解决不了,解决的课题太大了,所以我只是抛砖引玉,留给其他人解决。然而,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以及对玩家理解包容,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比单纯的不理解而去吵架摔东西要好得多。
标题为了引流取了一个比较惹矛盾的标题,这个我承认,然而没有这个标题就不会得到知乎这么多次的推送,也不会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辩论结果是怎么样不重要,讨论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一点本身不就已经很有价值了吗?
最后,本人从未就此文章获得任何实际利益(赞赏不算,也感谢赞赏我的老铁,对我的努力做出了肯定),我写文章只是为了自我实现,用爱发电。当然,肯定有人是不信的,那还是那句话,你信不信由你,我写不写是我自己的事。
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5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8
发表于 2022-10-26 18: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戏这个东西,已经被人为的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
周围的人都玩,你不玩,别人喊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你就只能被晾着。现在人的能方便进行的社交活动已经很少了,而一起打游戏就是当下最理想的社交,你拒绝竞技游戏几乎就等于拒绝社交,打游戏这个活动的普适性也决定了它是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打某一种竞技游戏的人的数量,绝对比任何一种可以作为爱好的项目参与的人多,你拒绝竞技游戏无疑就是自断了这条途径。
因为怕上瘾怕耽误时间而拒绝多人竞技游戏,就是一种因噎废食。
看似你似乎避免了某些问题,实际上真正决定性的负面因素──个人能力的欠缺──根本无法排除,排除所谓的“风险项”实际上排除的只是实现正和博弈的可能,盲目推崇就是在害人。
多人竞技游戏,就是当代年轻人综合属性最好的社交活动,没有之一且不可或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1

帖子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1
发表于 2022-10-26 1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苟同您的观点,通过游戏获得的社交是良性的社交吗?是有意义的社交吗?是能友好交换意见,大家一起进步的社交吗?在游戏里你有多少时间在骂“猪队友”?有多少时间在仇恨对手嫉妒对手?
如果只是为了这种社交去打游戏,那岂不是南辕北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0-26 18: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怕因为打游戏和身边的人反目成仇?和身边的人产生矛盾需要一起打游戏吗?只要进行社交,就必然有可能产生矛盾,跟社交的方式没有关系,打篮球同样也会跟队友跟对面产生矛盾甚至打起来,你的反驳和担心游戏的坏处而拒绝游戏本质上就是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9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3
发表于 2022-10-26 18: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对抗性竞技游戏属于“最差的”游戏,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国内第一大运动篮球,哪个不是对抗性竞技游戏?再放宽一些,奥运会项目又有哪个不是对抗性竞技游戏?无非一个是线上游戏一个是线下游戏,总不能因为线上线下就造成其本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吧。
看你举得例子,MC动森之类游戏也有不少玩家急于速成、乐于攀比,tb卖家直接打包卖铃钱和mod也早就不是新闻了,游戏是否成瘾,和游戏态度不同,究其原因,还是更多的出在玩家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22-10-26 18: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乐了,一开始还想跟你理性沟通,现在你直接一句“如果不希望他们都去走杨永信的路,就给你支持”,你一个搞心理的不知道游戏成瘾是来自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才造成的?不好意思我基本不玩吃鸡和荣耀,但看到你这种文章我是不吐不快[微笑]希望您一个业内人士少说点连我这只是选修心理学都看出不正确的观点[微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0-26 18: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就爱电子游戏,但是从未玩过任何有“竞争/竞技”元素的游戏。喜欢玩模拟经营类、即时战略类、角色扮演类、剧情导向的射击类单机游戏。生活中的竞争已经够多了,娱乐的时候干什么还要想着竞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0-26 18: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说玩游戏不会上火的都是成年人吧?

你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未成年人玩儿游戏,玩着玩着突然他妈进来喊他一下:XXX,你帮我下楼去买包盐,家里盐吃完了。
然后XXX甩甩手:等会儿等会儿,正吃鸡呢,别烦我。
XXX他妈:玩玩玩儿,就知道玩儿,咋不见你学习这么用功呢!快下楼去买,我这儿还煲着汤呢!
遂开始跟XXX抢手机,拿着98K的xxx被在最后对决中被路人用平底锅砸死了。
XXX暴跳如雷,随即进入和妈妈吵架模式。

当然这些事对你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成年人都不存在,所以你们看不到这些游戏对未成年人家庭造成得伤害。

我再说一遍,我不反对玩游戏,游戏有好有坏我承认,但瑜不掩瑕,游戏玩的再好再多,有什么建设性意义吗?

尤其对青少年,你说打游戏放松,减轻学习压力。他玩儿吃鸡放松了吗?玩儿农药放松了吗?他玩儿这些没法儿暂停的游戏还要顶着父母的责骂压力他怎么放松?他非要通过游戏跟同学社交吗?交流来交流去还把李白交流成了刺客?

随便找个人来说游戏的坏处都能说出100条,但叫玩家说优点说来说去就是放松、便捷、能给社交提供点话题没了。

就像香烟,非烟民能说出一百条坏处,烟民说来说去就是个国家增加赋税,减轻工作压力。

到底是好是坏这点判断力都没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0-26 18: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东西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上瘾,你不上瘾做这个东西的人就赚不到钱。

我没说游戏就是这种东西,我没这个发言权下这个定论。

但游戏到底有没有去这往这个方向设计,我觉得这是个值得稍微思考下的问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5

帖子

10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9
发表于 2022-10-26 18: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戏分很多种,王者荣耀这一种类型是你说的鼓励人上瘾的,人玩的越多腾讯越容易创收,steam上卖的一些单机游戏我觉得不是,不管你上不上瘾玩几千几万个小时,厂商只赚了你一份钱,最多是给了你买续作的理由,个人观点,游戏,最重要的还是好玩,让人快乐,不管它是什么类型,只要它好玩,可以给人快乐(同时合法),那就是好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